大家眼中的“巧嘴”金声伯
# I. [# C1 @" ^ n 2017年6月19日20时45分, 陪伴几代人的苏州评话界泰斗金声伯 永远离开了我们, 享年87岁。金声伯一生为人诚恳质朴, 追求艺术孜孜不倦, 人们喜爱他、敬重他, 从今以后,最好的“白玉堂”走了 , 但天堂里却多了一张“巧嘴”, 金声伯口齿清脱的说表、如炬的目光, 也依然会留存在我们心中。 ——编者按
; H. _4 z7 j3 M, O& h: O 他们眼中的“传奇”
) z' C6 Y1 k! p1 h7 S6 P 小编没有赶上金老先生活跃在舞台上的时光,但是,有一位评弹资深专家,就很有话语权了。此人从事研究评弹事业已经超过40余年,他就是苏州电视台《电视书场》栏目的创始人,殷德泉先生。
( B3 x: W6 Q, X 那么他眼中的金声伯到底是什么样的评弹大师呢?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:9 S- u6 s( ]. @
音色, ?3 _, R, m z# Q
青少年时代的我,有一次进苏州书场听书,中间一回是评话《包公》,说的是“包公断太后”一折,说书先生叫金声伯,这是我第一次在书场听金先生说书。说大书的叫啥个“伯”的蛮多,那时候只知道说书先生姓名中有“伯” 字的就是说大书的(说评话的演员)。说大书的先生总归是大嗓门粗喉咙,嗓音沙哑,这好像是评话演员最明显的标志。然而金先生开出口来嗓音清晰,刚中有韧,富有磁性,听起来有回味感,这第一印象对我来说太深刻了。因为声音好听,深深地吸引着我,他模拟书中的不同人物,男的也好,女的也好,从他的音色中,就能清晰地分辨别出人物的不同形象。
% k0 E w" C& L; S" o6 K 演戏,观众主要从演员的表演获知感觉,说书,听众主要从说书先生口中的声音来感受人物的形象及其喜怒哀乐。常说道大书先生不怕起元帅将军,也不怕起强盗爷爷,单单就怕起娘娘和小姐丫环。金先生成功塑造出一位极具女性特质的国太李娘娘,这也反映了金先生的嗓音极佳,会科学用嗓。评话演员拥有这样一副佳嗓,实属难得,也提升了评话艺术家的艺术水准。听书听书首先讲究声音,从此,只要金声伯先生的演出,我都会逐一去享受。$ D2 e, q. M7 \
评话演员特别讲究“精、气、神”, 对于神的理解,是讲演员说书讲究神情、神态的运用和处理,为塑造人物,渲染气氛,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效果。演员进入状态,活了,神了,听众的情绪自然被你调动起来了。假如演员不去努力发挥这一效果,脸上身上犹如是白纸一张,你又怎能去感染听众,打动受众,去为听众提神呢?& l0 @% a1 F" h
眼神
/ n5 q8 E( d3 N1 G, W4 z 金声伯先生特别会运用“眼神”,常言道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,是感情传递的窗口。金先生每当上书台先会微微一笑,从他的眼神中给人感觉亲切平易,一下子与听众的距离拉近了,这是一种亲切的眼神。特别让你感觉到金声伯先生运用眼神的极妙时刻,就是金声伯先生在电视书场录像的瞬间,比如金先生所塑造的白玉堂、武松这类英雄人物时为表达他们对社会恶势力的憎恨,往往怒目圆睁,仿佛眼中喷出两道火光,摄像师瞬间会迅速会捕捉到那种愤恨的眼神。
. v, B& k& w, L9 K 金先生在不同的书情时,还会表演出那种“痛苦无奈的眼神”、“奸刁阴险的眼神”、“ 慈祥和蔼的眼神” 等等。金先生的眼神很灵活,他的说书是心到眼到,形神兼备。眼神的运用,金声伯先生真是另有一功。
1 l- X! k5 q4 i0 { 儒雅5 }9 A2 T) k8 J) T' n, M. `2 `
儒雅是金声伯先生说书追求的一种高尚风格与品质。苏州评弹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说唱表演艺术,谋取什么艺术风格取决于说书人的文化修养。金声伯先生的艺术生涯是一个不断吸取各家之长,不断积累的过程。所以金先生的说书,语言精辟、干净,雅俗共赏;形体大度,富有美感,一派艺术大家风范。引用他人的评价:金声伯先生的说书,有理、有情、有劲、有味、有趣;静似明月清风,动则排山倒海;小卖、趣喻更是层出不穷,且有极为丰富的信息量,信手拈来恰到好处,满场笑声不绝,让人回味无穷。金声伯先生数十年如一日,不断丰富提炼说表艺术,熟而生巧,大家称“巧嘴金声伯”,这是对金先生的美誉。不难而想金声伯先生是一位知识学者型的评话艺术家。
|% n2 F! }* A( k% V 如今金声伯先生已驾鹤西去,但他的音容笑貌依旧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。 s+ R( \ U; N9 `
施斌(金声伯徒孙)
( M, w3 L- |8 S( r9 {3 _5 w1 W 听闻大师去世,我作为一个小辈内心非常难过。金声伯作为曲艺界的泰斗,他的离去是我们整个评弹界的损失。老先生是一个非常风趣幽默的人,生活中和他一起聊天吃饭的时候,虽然他是一个前辈高人,但依然乐于和我们晚辈探讨评弹艺术,研究怎么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,同时他也不忘时刻叮咛我,说书的基本要诀,如何创新如何更好的吸引听众。老先生晚年都不忘对我们年轻一辈演员耐心指导,绝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。4 r& G9 U4 l T2 f9 K
姚萌(苏州电视台评弹节目责任编辑)
9 Z+ l( V! J# G/ Q; y* w3 M 我从小是听着金老先生的评弹长大的,可以说我日后从事评弹节目也和金老先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记得小时候,每次金声伯老先生来台里录节目,我都像个戏迷一样去做义工。哪怕那时候只能做一个小剧务,我心里也非常满足,因为可以看到自己的偶像在台上表演,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。后来慢慢开始从事评弹节目之后,我和金声伯老师的合作机会也开始多起来了。在我印象中,金老先生永远都那么敬业,他从来不允许自己的表演有任何不到位的地方。但对于晚辈,他永远都和蔼可亲,就像一个慈祥的老爷爷。晚年时,金老先生身体大不如前,但是他还是在尽自己所能提携晚辈,让我印象非常深刻。
: o# b; G5 p- h) A$ U2 o- x 金鉴伯(金声伯儿子)+ S4 T9 @9 c8 T+ O
父亲从小就对我非常严格,因为耳濡目染,我很小就开始接触评话,但小时候不用功,一直被父亲责备。长大之后我一直希望可以继承父亲的衣钵,把评话艺术传承下去,但和他相比,我现在的造诣还只是皮毛。如今父亲走了,我内心的悲痛无人能懂,但我相信有朝一日,我一定会让天堂里的老父亲为我这个儿子感到骄傲。 |